快速跳轉
許多人在第一次投放廣告,或是找廣告投手合作時,最猶豫的就是「廣告預算應該怎麼抓?」老實說,這個問題,就算問廣告投手也未必會有好答案,因為投手們通常是依照廣告預算抽成,當預算越高,服務費就越高,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數據或依據,相信你也不會貿然買單。

雖然老闆們花錢就是想省事。但是如果你對廣告的運作原理有概念,絕對能幫助你跟廣告投手之間,有更好的溝通。以下就提供一個簡單的方式,幫助你解決「FB 廣告預算該如何配置」的難題。
第一次投放廣告的正確心態:以「學習」為目標
第一次投放數位廣告時(包括 Meta Ads 或Google Ads),最重要的是調整心態,切記,廣告不只是廣告,更是「學習與資料搜集」的過程。包括「讓廣告系統學習」以及「讓廣告投手熟悉產業的學習」。透過觀察廣告成效和受眾行為,在長遠的未來,做出更準確的預算分配與投放策略。
為什麼保持學習的心態很重要?
- 雖然廣告系統很聰明,但仍然需要經過學習階段,才能找出最合適的受眾和素材組合,提供未來穩定的廣告成效。
- 廣告系統學習的過程中,廣告投手也在學習觀察,藉由累積第一手的廣告數據表現,做為後續規劃投放策略時的依據。
先問你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:「你知道大概要花多少廣告費,才能讓你的商品被購買一次嗎?」如果你能回答,代表你已經有了前期數據,能更快推進整個廣告學習過程;如果不能回答,也沒關係,因為第一次投放廣告,就會幫你搜集到這個關鍵數據。
理解 Meta 廣告的學習模型
在 Facebook 與 Instagram(統稱 Meta 廣告)投放時,系統通常建議在 7 天內完成 至少 50 次目標行為(例如購買、填寫表單、加入購物車),才能正式進入「學習完成」階段。如果廣告無法獲得足夠的數據,系統就無法準確優化,成效可能受限。當然,這只是一個建議值,但背後要傳達的邏輯是,更多的數據,更穩定的成效。
- 學習階段:系統不斷嘗試向不同受眾投放,找出最佳投放組合。
- 學習完成:系統已初步鎖定相對理想的受眾、素材與出價模式,廣告表現較穩定。
廣告預算怎麼抓?簡單計算公式
回到開頭我們討論的問題:「FB 廣告預算該設定多少」?核心就在於搞清楚「你的每次目標行動成本(CPA)」需要花費多少錢?並確保你所設定的日預算,能夠在 7 天內完成足夠次數的目標行為。以下提供給你計算方式:
- 設定每次目標行動成本(CPA)
假設你估計,每完成一次目標行為(例如客戶下單、填寫表單)的成本是 100 元。 - 確保在 7 天內可達成 50 次目標
- 每天需要的目標次數 = 50 次 / 7 天 ≈ 7~8 次/天
- 以單次成本 100 元計算,則每日廣告預算約為 7~8 次 × 100 元 = 700~800 元/天。
- 如果你的 CPA 較低
假設 CPA 只有 50 元,那麼- 每天需要的目標次數 = 7~8 次
- 每日廣告預算 = 7~8 次 × 50 元 = 350~400 元/天。
上面的計算公式,能夠協助你在投放廣告的初期,估算出所需的最低預算,而非僅憑感覺。當然,你的預算越高,就越有機會或更快達成目標。實際的數字,還是需要視廣告投放目的、行銷成本等因素調整。
常見錯誤與避坑指南
錯誤 1:預算過低,數據不足
- 影響:系統無法搜集到足夠的數據進行優化,導致廣告無法正式完成「學習」階段。
- 解決方案:
- 依據計算公式確保最低預算,在 7 天內達到 50 次目標行為。
- 如果預算有限,而且目標行為的難度較高,可先將目標設定為更前一層的行為(例如在「購買」前一定會「加入購物車」或「進站瀏覽」),藉此累積更多基本數據。
錯誤 2:在錯誤的廣告組合和素材中投入過多預算
- 影響:雖然配置了較多預算,仍然可以完成學習階段,卻也在無形中浪費預算了。
- 解決方案:在初期先密集觀察,不要貿然加大預算,確定目標受眾、素材等設定,可以獲得你想要的成果成本,再擴大投放。如果行動成本過高,你可能也要思考廣告效益,是否值得投資。
錯誤 3:忽視後續的數據追蹤與優化
- 影響:無法持續提升廣告成效,導致潛在的成長空間可能被浪費了。
- 解決方案:
- 定期檢查並優化關鍵指標,如點擊率(CTR)或轉換率(CVR),調整受眾設定、創意素材或出價方式。
- 建立週期性的檢討機制(例如每週一次),並根據成效進行調整。
找到廣告預算和投放成效的「甜蜜點」
初期投放:測試與數據收集優先
在投放廣告的初期,重點在於找到一個會動的受眾組合和素材搭配,足以完成學習階段,並做為未來比較的基準。在這個階段,你可以把目標放在:
- 收集市場反饋:確認受眾是否對廣告感興趣。
- 測試廣告素材:嘗試多組文案與視覺設計,看哪種更吸睛。
- 建立數據基礎:為後續優化,提供可量化的依據。
動態調整:放大廣告成效和找到投資報酬率的甜蜜點
接下來的優化手段很多,例如:
- 在既有的廣告活動中,持續測試新素材、新受眾,找到任何提升廣告成效的可能性。
- 為表現優異的廣告加碼預算,觀察成效是否持續提升。如果預算增加後,廣告投資報酬率或廣告業績效益,開始不符期望,就要注意是否到了飽和點。
- 最後,你仍然可以持續挑戰,透過行銷漏斗的建立,擴大目標客群,讓廣告投報率或業績更高。
關鍵在於,你要透過觀察數據不斷嘗試,找到預算增加後,仍能保持理想成效的「甜蜜點」並嘗試突破,並因應各種遇到的狀況,進行策略和廣告調整。
結語
以上的方式,適合對數位廣告沒有經驗,第一次投放廣告的人,從操做廣告的角度給予預算配置上的建議。
但如果你已經有經驗,或是操作品牌已經有一段時間了,則可以考慮從整體營收提撥固定比例,做為行銷和廣告預算,並設定達成目標。總之,關於「FB 廣告預算怎麼抓」這一題,並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,關鍵還是在於「以數據為導向,持續優化」。只要建立了正確的投放與學習機制,不僅能節省廣告費用,更能為你的品牌帶來穩定且具顯著的成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