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其實 Meta 已經推行各種高效速成廣告(Advantage+),也就是自動化投放很久了。雖然說,目前在廣告受眾設定的階段,還是可以切回原本的模式來進行設定,但是從廣告後台的種種暗示和引導,都能知道 Meta 其實希望你開始接納由 AI 自動學習、尋找適合的受眾、投放廣告。那麼,我們應該相信它嗎?又或者,應該信任到哪個程度?
根據最近操作交友品牌的經驗,我想用感情標籤當作範例,來探討這個問題。
Facebook 的發展與使用者數據
在廣告受眾的詳細目標設定中,感情狀況屬於人口統計資料。Meta 旗下的眾多社群平台中,只有 Facebook 可以設定。然而,Facebook 使用者的習慣,從最早到現在,也經歷了許多改變。如果你像我一樣,是 Facebook 的早期使用者,應該都有經歷過一段時間,大家很樂於公開自己的生活,乃至於隱私,其中就包含了感情狀態。
但是根據我的觀察,現在已經很少人會公開或是維護感情狀況了,即使有這項資訊,也可能是好幾年前設定的,參考價值極低。取而代之的是,連生日都不公開,塗鴉牆關閉起來的人,越來越多了。隱約有種,我洩漏越多資訊,越不酷的感覺。
但是這種不公開任何資訊,只潛水瀏覽、使用社群媒體的模式,只限於阻止網路上的人了解你,無法瞞得過平台。最直接的證明,就是我們仍然會在 Facebook 或 Instagram 的動態訊息(河道)上,看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,因為演算法並不只是透過你所提供的資料了解你,而是透過你的實際行為捕捉你。

設定廣告受眾的感情狀況,就等於用不準確的資訊嗎
所以,假如我設定針對「單身」的人投放廣告,那麼只有感情狀態為單身的人,才會看到廣告嗎?老實說,雖然我現在不會這樣投放廣告,但我仍然不認為有這麼單純。
如同上段所提到的,在 Meta 旗下的眾多社群平台中,只有 Facebook 可以設定感情狀態,但是在投放廣告時,卻可以指定只投放 Instagram 版位,所以要不是在廣告運作邏輯上,會使用 Facebook 的感情狀態,來篩選要在哪些 IG 受眾上曝光;就是透過其他的行為模式,來判斷 IG 上的用戶是否為單身。而我傾向於相信是結合兩者。例如根據以下線索:
- 互動的內容:在約會、單身生活相關的粉絲專頁或貼文按讚、分享、留言
- 搜尋紀錄:在 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上搜尋特定關鍵字
- 點擊的廣告類型:曾經點擊過交友軟體、單身活動等相關廣告
- 使用的應用程式:曾經透過 Meta 平台,直接或間接安裝交友 App 等
Meta 再綜合這些數據,建立更全面的用戶畫像,所以即使某人沒有公開過感情狀態,演算法也能透過他的行為模式推斷,並將他納入相關廣告的受眾範圍。

但即便如此,在已知感情標籤的來源根據,至少有一部分是不可靠的情況下,我選擇不再使用它來篩選受眾。所以,如果真的要鎖定單身或指定感情狀態的人,應該怎麼做呢?
單身受眾的替代設定策略
在不討論直接開啟高效速成廣告,無腦廣投的情況下。可以思考其他興趣或行為標籤。舉例來說,單身的人可能有哪些喜好?他們會有哪些行為?也許是把專注力都放在電玩上,有超多時間看韓劇,或是頻繁旅行等等。
排除受眾也是一種方式,單身狀態或許會變動,但透過排除已知,絕對不可能是你目標受眾的人,進一步避免將預算浪費在錯誤的受眾身上。
最後,你仍然可以考慮使用高效速成廣告,相信 AI 大法。只是仍然有程度的差別,預算足夠的話可以考慮無腦廣投,預算較少的話,可以先圈選一組你覺得較有可能的受眾,再允許系統擴充受眾,是更保險的作法。
了解高效速成廣告 (Advantage+)
Meta 的高效速成廣告 (Advantage+) 是一種自動化廣告投放工具,目的在於簡化廣告設定流程,並透過機器學習來優化廣告成效。雖然給人一種「無腦」投放的印象,但實際上,還是有不同程度的控制權可以選擇。
- 全自動(使用高效速成+ 廣告受眾):在這個模式底下,你仍然可以做詳細目標設定,但如同系統所說的,他們「可能」會向你建議的用戶顯示廣告,但主要會依系統判斷,向最有可能回應的用戶顯示廣告。
- 部分手動(使用自訂受眾 + 系統擴充): 這是較為折衷的選項。你仍然可以像過去一樣,設定一組核心受眾(例如根據興趣、行為等),但同時允許 Meta 系統擴大受眾範圍。
如果你的廣告預算充裕,選擇全自動投放,投放對象中,理應包含了你最終要找的目標受眾,只需要時間和試錯的廣告成本,讓系統去找尋出來。如果預算沒這麼充裕,那麼就要仰賴自己的判斷,盡量去找到「核心受眾」,再允許系統擴充學習。

利用廣告素材來篩選受眾
同時也別忘記了,廣告組合除了設定受眾以外,素材是另外一個大重點。搭配高效速成廣告,代表你有一個足夠大的魚池,你要做的,是放進一個會吸引你設定目標的魚餌。設計你的目標客戶會有共鳴的廣告文案和視覺,讓他們與你的廣告產生互動,也是告訴系統,這群人就是我要找的人。

在 FB 廣告系統越來越自動化、易上手的情況下,最終還是要回到基本功,確實掌握你的潛在客戶遇到什麼問題,害怕什麼,想要什麼,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